放风筝的典故 小孩放风筝

传说在东汉时期,有一位名叫路叔的人,他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,看到风筝不断向下坠落,于是他想到了用竹子制作骨架并且把纸贴上去的方法,这样就成功地制作了一些具有一定飞行高度的风筝。


后来,又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文学家,他写过一篇《桃花源记》,其中包含了放风筝的情节。在这个故事中,一个渔夫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桃花源,并且在这里看到了一些孩子放风筝的场面,于是他便沉迷其中,不愿离开这个没有烦恼的世界。


从此以后,放风筝逐渐成为了民间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,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。

放风筝的典故 扩展

起源于我国宋朝时期的一个故事。相传,在宋朝王朝时期,一个名叫薛涛的诗人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里放风筝,风筝上装饰着他所写的诗句,引起了路过的游客的注意和赞扬。

后来,放风筝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,被视为一种文艺活动和一种形式的精神娱乐,民间传说每年仲春时节,人们会通过放风筝来驱赶寒气,庆祝春天的到来。此外,在我国文化中,风筝还有象征着吉祥如意、高飞远扬、自由无拘的寓意,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。

放风筝的典故 扩展

公元前1900年,楚汉相争,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,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。

而垓下之战,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,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,上敷竹笛,迎风作响,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,焕散了楚军士气,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888-888-8888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52klxc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